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本科生 专业白皮书 正文

软件工程专业电子白皮书

作者:时间:2024-04-09点击数:

软件工程专业电子白皮书


我校于2002年开始筹办软件工程专业,2004年开始招收信息与计算科学(软件工程方向)本科生,2004年申办首批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本科),并获批准(粤教高〔200430号)成为全省8所(本科)省级示范性本科软件学院之一,软件工程专业于20052月正式通过教育部的审批,招收本科生,软件工程专业2009年被批准为(工学)学士学位授予专业(粤学位[2009]14号),目前已有15届毕业生。

目前软件工程专业共有教师1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10人,硕士学位2人;40岁以下青年教师4人,我系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日趋合理。


1. 专业定位概述专业内涵,以及专业在学科、行业、社会发展中的定位

1)办学定位

依据我院“地方性,创造型,应用型,开放型”的办学定位,明确我院软件工程专业定位为“工程应用型”。本专业培养具备从事某一应用领域软件系统的测试、分析、设计、开发和维护能力的中型复杂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强化本科教育基础地位,突出创新人才培养这一主线。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志存高远、敢于担当、基础扎实、有能力、会创新的复合型、工程型、国际化的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

2)办学定位的确定依据

学院把本科教学作为培养一流学生作为不懈追求的目标,所培养的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认可,这是学院办学定位的主要宗旨。

为适应软件产业规模发展和信息技术带动传统产业改造的需求,需要多层次、工程型、懂管理、善合作的复合型软件人才;此外,软件产业发展的国际化,需要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因此,我院人才培养定位来源于培养复合型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

本着以品德、知识、能力和需要为导向的科学化、人性化培养目标需求,通过调查和评价学校专业教师、企业用人单位、毕业生代表等多方面的意见,最终提交教学委员会讨论形成学院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目标。


2. 培养目标立足本校办学特色,阐释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计算机科学学院的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坚实的计算机技术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全面的工程实践能力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其主要思想在于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这与我校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

软件工程专业的教育目标在于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技巧,能够解决复杂、整合性问题的应用型软件工程高级人才,这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

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为:本专业立足信息产业,服务于全国、特别是广东地区,面向软件工程技术人员的社会需求,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具备软件开发全栈工程师所需的完整专业技术知识,能够成为面向高并发、海量数据存储的中型复杂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应用型高级人才。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软件工程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掌握主流的软件开发工具和环境,具有较强的系统分析、架构、设计和编程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表达、实施等团队竞争协作能力,具备较强的执行力;具有自觉学习意愿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追求与创新意识;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3. 培养规格明确专业的学制学分、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等

软件工程专业负责培养本科四年制学生,最低毕业学分为166学分,学生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将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为实现学生毕业后的培养目标,我校软件工程专业根据我校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双师型”职教师资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本专业特点,通过专业老师和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生成,并经过软件工程专业咨询委员会审议并修订学生毕业时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希望学生通过四年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掌握软件工程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提供就业竞争力。所提出的毕业生核心能力如下:

1. 思想品德: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软件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3.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软件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4.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软件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5. 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软件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6.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软件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7. 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软件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计算机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计算机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8.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软件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9. 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计算机相关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10. 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1. 沟通:能够就软件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2.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3.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此外,学院会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


4. 课程体系简要介绍专业课程体系总体框架,并罗列核心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

学校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广泛调研IT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对毕业生质量开展调查和评估,了解国内外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的成功经验,召开学院教学委员会、专业方向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学生代表、企业代表等各类座谈会,了解他们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以此确定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软件工程专业将课程分为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创新创业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5个部分,其中通识课程平台细分为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两个子模块;学科基础教育平台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子模块;专业教育平台细分为专业核心课程(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程(限选)个性化发展特色课程(选修课-任选)和技能考证模块(选修课)个子模块;创新创业平台细分为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三个子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分为集中实践课程(必修课)课外实践课程(选修课)

软件工程专业最低毕业学分为166分。其中,通识教育类课程学分为45分,占比27.1%,含必修39分;学科基础教育学分为33分,占比19.9%,含必修22分;专业教育学分为58分,占比35%,含必修33分;创新创业学分为9分,占比5.4%,含必修5分;实践教学学分为21分,占比12.6%,含必修19分。

部分核心课程及其对应学时数如下:

C语言程序设计(64)、离散数学(48)、数据结构与算法(64)、Java程序设计(64)、操作系统原理48)、数据库系统原理(48)、计算机网络(48)、软件工程(64)、软件测试基础(48)、系统分析与设计(32)、软件设计训练(2周)、JavaSE开发实训(2周)、Web与数据库开发实训(2周)、软件开发综合实训(4周)、专业实习(8周)、毕业设计(14周)等。


5. 师资队伍简要介绍师资队伍结构,包括教师队伍数量、职称、学科背景等

软件工程专业目前拥有专职教师12名,在校学生510人,师生比为46左右。本专业全部教师具有软件工程或与之直接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8名。所有老师均毕业于其他国内知名高校100%的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位,博士10人(占83.3%),双师型教师4人(占33.3%),硕士导师5人(占41.7%),师资雄厚,队伍较为结构合理。

我校还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教师职称评选、人事岗位设置与聘用管理办法,从制度上保证了教师具有不同方向的发展通道。

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分为大数据应用技术、人工智能两个方向,肖政宏教授的专业方向是大数据应用技术,近三年肖老师的省部级科研立项经费累计超百万元,其科研项目转化成课程案例教学,融入到了1920软件工程大数据与应用技术课程中;林智勇教授、梁鹏副教授的专业方向是认知无线电与机器学习与图像处理,其专业特长与软件工程专业中的人工智能、数据挖掘技术相符,其科研项目及产学研项目也转化为1920软件工程数据挖掘的课程教学案例;刘少鹏讲师、黄华盛讲师的专长是图像处理,其专业特长与软件工程专业中的计算机视觉技术相关。综上所述,专业教师的专长领域覆盖大数据、认知无线电、机器学习、图像处理等领域,基本涵盖了软件工程专业所需的知识内容。

目前学院鼓励青年教师在职读博、到国内外大学做访问学者、到企业担任科技特派员等多种方式提升自己理论与动手实践能力。近年来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2位,同时加强现有师资的培养,近年来共有一位教师获得在职博士学位。

近年来,学校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参与相关学术及专业组织以及其活动,教师参与产学研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其中,软件工程专业肖政宏教授担任广州市智能工程研究会理事、广东省科技厅咨询专家、广东省软件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林智勇教授担任广东省计算机协会计算智能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广东省科技咨询专家、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专家;梁鹏副教授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会员、CCF广州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学术委员、广东兴发铝业有限公司科技特派员。除了担任学术组织与专业组织职务之外,软件工程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学术活动,通过学术交流拓宽学术视野,为教学与科研的融合创造条件。


6. 教学条件简要介绍教学设施情况,包括教学设备、实验室、实习基地等

全体教师普遍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每门课程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教师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运用讲授法和案例教学法,同时通过虚拟教学、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现场测验等相结合,深化学生对理论学习的体验,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重视使用互联网百度文库、网易公开课、全国优秀资源共享课程等网络资源。

软件工程专业依托学校工业实训中心和网络中心的各个实验场地,共拥有专业实验室11个,实验室面积将近2000平方米,同时可容纳学生将近700人,设备总价值1000万元,很好地满足了本专业的实践教学需求。


本科实验室名称

实验室面积(平方米)

实验室设备值(万元)

学年承担的本科生实验项目数(个)

最大可容纳的学生数(人)

使用情况(多专业共用/本专业专用)

计算机系统实验室

113.6

91

59

60

本专业专用

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实验室

111.6

104

35

52

本专业专用

小型机系统实验室

112.1

103

60

54

本专业专用

软件测试实验室

162.1

105

46

50

本专业专用

网站建设与管理实验室

136.2

122

20

60

多专业共用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

136.2

122

25

50

多专业共用

智慧溯源实验室

150.5

69

2

20

多专业共用

网站建设与管理实验室

136.2

122

3

60

多专业共用

物联网工程实训教学与创新平台实验室

226.2

164

7

60

多专业共用

计算机云平台实验室

157.5

70

12

60

多专业共用

嵌入式教学平台实验室  

215.0

80

10

50

多专业共用


为了积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实践能力,本专业先后与广州华南咨询科技有限公司、广州中软职业技能培训有限公司、广州东软睿道教育有限公司、广州腾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广州飞瑞敖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泰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十多家企业联合建立了国家级、省级等大学生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拓展了学生实习实践的范围和视野。

学院还专门为学生建立了学院图书资料室,该资料室共占地面积117平方米,具有良好的阅读环境,配有专门的管理人员,配备各种高质量、最新的教材、参考书、工具书等专业书籍及论文、期刊等资料,针对较复杂的设备,资料室还专门提供了该设备的使用教学视频及相应的工程师在线辅导,以便学生能够较快地熟悉设备操作流程。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目前,软件工程专业积极引入外文资料数据资源,包括:SpringerLink期刊数据库、Emerald期刊数据库、Elsevier ScienceDirect数据库、ASME电子期刊数据库SpringerLink电子图书、MathSciNet数据库。


7. 专业特色

软件工程专业根据国内外软件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以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数学作为专业基础,以新兴的软件工程课程作为专业建设核心,以行业实际应用为导向进行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与国内著名公司合作,采用当前软件行业上最新优秀教材,聘请国内著名软件公司的软件专家授课;加强数学基础、软件工程、外语和双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强化实践教学。本专业形成了如下特色:1、确立了培养复合型、工程型、软件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多种形式、多学科复合,并积极探索与国内著名软件公司合作的办学模式;2、引进国际工程教育改——CDIO的最新工程教育理念,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渠道,创建国际化、工程化的教育和学术环境,实施卓越工程师人才的教学改革;3、探索多途径合作办学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实现运作企业化、办学专业化和后勤社会化4、建立和完善了适合本专业特点的分层次、多方向、多形式、模块化的能力培养型课程体系,重点突出综合性、工程性、研究性和国际性;5、构建并采用具有本专业自身特色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形成理论-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践-综合实训-毕业设计递进式实践环节,优化各类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的设置,开展与国内外企业合作,采取学位课程与认证培训相结合的方法;6、坚持突出国际化,高层次和强实践的方针,实行师资队伍多元化,分别由校内的专职教师、国内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的兼职教师组成,形成专兼职结合、产学结合的师资队伍结构。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西293号
电话:020-38256730 邮箱:JSJKXXY@gpnu.edu.cn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计算机科学学院 版权所有  

您是第位访问者!